中國建設報:為建筑業搭建更好發展平臺
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建筑業轉型發展。這其中,政府主管部門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用“有形之手”擔當起改革責任,為市場“無形之手”發揮作用搭建平臺,對行業的轉型發展尤為重要。本報記者近日赴安徽省,探究其圍繞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一體化工作平臺建設轉變職能、創新監管、放管結合的思路和具體做法在行業改革中的普遍意義,以期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編者
2014年,是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建筑業的改革轉型尤為迫切。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針對建筑市場存在的無序競爭、管理混亂、建筑質量良莠不齊、誠信缺失等頑疾,適時出臺了《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為建筑業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何轉變職能,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建筑市場體系,成為2014年政府主管部門推進建筑業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近年來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助推建筑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做大做強。2014年5月4日,安徽省成為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業改革發展試點地區中惟一的建筑市場監管綜合試點和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管理試點“雙試點”地區;5月7日,全國建筑業改革發展暨工程質量安全工作會議在合肥召開,使安徽建筑業的改革發展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轉變職能 創新行業服務平臺
安徽省是我國中部地區建筑業大省,但建筑業總體大而不強、競爭力較弱的瓶頸多年來一直制約著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和試點工作方案的指導下,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以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全力投入建設安徽省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一體化工作平臺。平臺以“大數據”為依托、以工程項目為主線、以“四庫”建設為基礎、以依法行政為準則、以市場誠信體系建設為目標,建立并完善了資質電子化審批、施工圖審查與備案、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備案、質量安全檢查信用評價、關鍵崗位人員考勤、關鍵材料檢測和招投標等15個子系統,貫穿于工程項目建設周期全過程。
建成“四庫一平臺”
建成“四庫一平臺”,即企業庫、人員庫、項目庫、信用庫和一個工作平臺。
企業庫涵蓋全省建設工程企業,其內容包括企業基本信息、資質等級、安全生產許可、企業業績和信用評價等信息。企業庫建設以企業組織機構代碼為入庫惟一標識。企業的資質、資格信息由企業填報、主管部門審核的方式轉變為在資質審批、施工許可證發放、安全生產許可證管理等相關業務辦理時自動生成并入庫,保證了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
人員庫涵蓋全部注冊人員、非注冊職稱人員的職稱、資格、學歷、簡歷、個人業績與從業軌跡等基本信息。人員庫建設以身份證號碼為人員入庫惟一標識,確保人員實名制落實。實名制管理規范了關鍵崗位人員的執業(從業)行為,有效打擊了“掛證”行為。安徽省對3.9萬名同時在多家企業執業的中高級職稱人員在平臺上進行了曝光警示,近期已將近8000名重復從業人員行為記入了個人不良記錄,并限制其從業。
項目庫涵蓋項目建設全過程中的基本信息、參建企業、個人基本信息和監管信息數據。項目庫建設將施工圖審查管理作為項目庫建設初始業務環節,產生項目基本信息和項目的最小組成單元(單體工程)信息,同時生成勘察、設計、審圖機構等三方責任主體數據。工程項目各環節業務辦理(如施工許可、竣工備案)過程中的企業、人員數據全部從系統中選擇,實現了數據的互聯共享和追本溯源,使一個建造師同時擔任省內多個工程項目負責人的情況不會再發生。
對于信用庫建設,2013年7月,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出臺了《安徽省建筑市場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對信用信息分類、信用信息采集、信用等級評定、信用信息發布和信用結果應用進行了規定。2014年2月,該廳印發了《安徽省建筑企業信用評分內容和評分標準》,確定了信用評價量化模型,并在平臺全面應用。目前,“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已在蕪湖市招投標市場初步實現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為安徽省招投標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石。 “工作一個平臺”實現了多部門間和省、市、縣(區)行政主管部門在同一個協同工作平臺上信息的共用共享、不受層級限制、獨立辦理業務。注冊登錄后可隨時通過手機、平板電腦、辦公電腦等設備進入平臺工作。“工作一個平臺”是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監管方式的重大創新,保證了工作人員的可留痕、可追溯,既實現了五方責任主體的落實,又實現了跨層級、跨部門、跨地區聯動管理。
創新監管方式,實現監管“一張網”。施工圖審查、招投標、質量安全報監、施工許可、現場監督檢查和竣工備案全部在平臺上完成,一線監管人員通過質量安全檢查信用評價系統(監管通)對在建項目市場行為、質量安全行為日常檢查等信息的實時上傳,實現了對建設工程項目的全過程動態監管。
建立信用評價系統,實現信用評價量化。平臺將主管部門日常監管工作與項目信用評價相結合,將管理重心有效前移至企業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的行為,把對建筑市場的監管融入到具體的項目中、落實到實施項目各個環節的管理人員,并實現了業務留痕、責任可追溯;信用評價由定性點評變為定量打分,評價結果決定著企業下一步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實現了市場與現場的兩場聯動,讓企業今天的行為決定明天的市場。
自平臺開通以來,安徽省已全面實現了建設工程企業、注冊人員、關鍵崗位人員和在建項目的全覆蓋。2014年12月26日,平臺順利通過了住房城鄉建設部驗收,安徽省6848條企業數據、54210條注冊人員數據、15406條工程項目數據已接入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中央數據庫,為安徽建筑業的做大做強和走出去發展釋放了市場活力。
簡政放權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一體化工作平臺是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職能、強化服務的有力抓手。以困擾企業的行政審批難為例,通過平臺,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對行政審批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
下放審批權限。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合理劃分審批權限,除水利、交通、消防仍按原審批方式外,其他審批權限下移至各市建設主管部門辦理。從減少審批審查環節入手,取消了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審批專家審查制度,強化行政審批人員責任。
實行網上電子化審批。完善建筑業企業資質審批系統功能,實現了業績選擇、在線監管和審批協查等功能。企業申報資質不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減少了人為因素干擾,提高了行政審批的效能和質量,實現了公開透明。
優化審批流程。企業申請資質時,按資質標準要求在平臺錄入相關信息并上傳相關掃描件,不再報送紙質材料,涉及資質審批條件的企業人員、業績等要件由系統自行產生并與標準進行比對,同時對企業、人員信息進行核實;審批人員根據系統顯示的相關數據,實行并聯審查。目前,該省建筑業企業資質審批平均辦結時間為6個工作日,比規定時間縮短了2/3以上。
改進審批方式。把信用評價成果運用到資質審批中,對所有項目均開展信用評價且對評價較好的企業,資質審批采取綠色通道,給予激勵政策支持,審查一項代表業績;對不開展信用評價、信用評價較差的企業實行全面審查。
強化層級監督,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省資質審批人員均實行系統實名制管理,過程“留痕”,可追溯,強化審批人員的責任;審批權委托下放后,加強層級監管,在審批過程中,省廳通過系統開展網上巡查復核,審批后定期對地市已批準企業進行代表業績實地核查。
改革為安徽建筑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近年來,安徽建筑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全省建筑業總產值年均增幅在20%以上,高等級資質企業數量3年來實現了“翻一番”。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侯淅珉介紹說,安徽建筑業要向改革要出路,以住房城鄉建設部試點為契機,積極探索從資質管理向信用管理的轉變,通過改革釋放紅利,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信用平臺是個重要的技術支撐,實現了實名制、全方位、全過程管理,有利于預防轉包、違法發包及掛靠;有利于落實質量終身責任追究,審查層級政府的監管責任;有利于加強“兩場聯動”,提升工程質量;有利于減少自由裁量權,規范政府行為。
安徽省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一體化工作平臺是一個涵蓋建設全過程的閉環系統,區別于單個系統開發,打破了部門和區域的藩籬,避免了“信息孤島”的出現。數據同源,構建了全省“一盤棋”的監管格局,基本實現了“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信息化監管目標。
該平臺是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解放思想、轉變職能的重要成果。李克強總理稱:“地方政府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以服務行業、服務企業為宗旨,簡政放權“自我革命”,為企業轉型升級解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政府這只“有形之手”促進市場更快、更好地發揮“無形之手”的作用,以優化資源配置的做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形勢下更具有示范意。